每年4至10月為腸病毒流行期,為保護園內小朋友的健康,降低腸病毒傳染機率,除了加強園所環境清潔外,更應該教導小孩共同遵守衛生習慣,才能終結腸病毒的流行,於是為師設計了此次的健康活動:遠離腸病毒,希望籍由此項活動,讓孩子們知悉平日要如何預防腸病毒,才能免於細菌的侵襲。 首先以手指偶戲劇表演:髒小妹來引起動機,將平日小朋友洗手隨便沖一沖,或是常把手、玩具放進嘴巴內編列在故事劇情內容中,當小朋友專注在看戲劇表演時,不時聽到小朋友說:髒小妹好髒喔,好噁心喔,「唉喲!小細菌都跑到肚子裡了!」小朋友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著髒小妹有那些不好的習慣…等。 接著為寶貝們介紹腸病毒海報,以實際圖片認識腸病毒傳染途徑,會產生的身體症狀有:發燒、喉嚨痛、咳嗽、嘔吐、手掌起水泡..等等,大部份孩子開始觀察自己的手掌膝蓋周圍是否有紅疹、水泡,此時就聽到大班wesley說:『哥哥以前有得到腸病毒,醫生說要在家休息,不能來上學』,針對wesley說的話,開始進行機會教育,我與全園小朋友討論腸病毒的預防方法-什麼時候該洗手,在討論的過程中,小朋友很清楚知道吃東西前、大小便後、外出回家時、遊戲後、剪指甲後都要洗手,最後我引導小朋友要常洗手就可避免感染到腸病毒,並示範正確洗手五部曲「濕、搓、沖、捧、擦」,濕:把手淋濕。搓:使用洗手乳,搓蹂起泡約20秒。沖:將雙手洗乾淨。捧:捧水沖洗水龍頭。擦:用毛巾擦乾雙手。接下來我帶領每位孩子實際演練如何正確洗手,只見孩子們都非常專注的學習洗手,十分認真喔。 其實在園所內都有加強腸病毒的宣導及教育,因此在家中父母也可繼續延續學校的教學,如:寶貝們平日指甲要剪短,每日回家進門前,或吃東西前、上廁後都要記得洗手,並牢記「濕、搓、沖、捧、擦」五招式,父母與寶貝們溝通每週將玩具拿出來清洗,不讓幼兒養成咬玩具的習慣,在家中寶貝不與別人共用毛巾、牙刷,自己咳嗽或打噴嚏時會掩蓋口鼻。相信寶貝們在父母與老師的循序漸進的引導下,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一定可以遠離腸病毒,讓細菌永遠跟我們說bye bye。
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衛生教育.....跟腸病毒說bye bye
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
2007年9月20日 星期四
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
允許孩子犯錯、成長更多
許多大人都知道在職業上「不做不錯」的道理,但反過來要他們接受孩子們「有做有錯,有錯有得」就很困難了。
小孩有很強的探索慾和求知慾,也常常很「雞婆」、很愛現。往往一看到新鮮有趣的事物,他們就會用盡他們身上所有的法寶(如感官、直覺、有限的經驗),自以為是的做法及周遭可用的資源去探索、去做事。例如有一個小男孩,倒了一盒肥皂粉去魚池內要錦鯉洗澎澎,因為媽媽不可能把每一隻魚抓起來搓肥皂呀!有一個小妹妹,因為弟弟說他肚子「膨風」,家裡又找不到萬金油,就挖弟弟的黃色耳垢來擦肚臍眼!當小孩做錯了,他們常會逐一再去檢視他的感官、直覺、做法、再擴大蒐集資源或者請問大人。所以說錯誤會導致另一串的學習,而且這種學習常是自動自發的。
犯錯當然有可能是因為小孩的不專心、沒耐心、能力不夠等引起,大人應該耐心地予以支持和輔導,絕不要因此給做錯事的小孩有幼稚、自卑、甚至罪惡的感覺!
2007年9月10日 星期一
8月份主題教學回顧~~~長大真好!
幼兒建立「自我概念」的過程,是由身旁每日朝夕相處的父母、老師、同伴…等,反映給他的種種「訊息」、「刺激」、「價值判斷」;透過這些特殊的感受和自身之詮釋,一點一滴地描繪出對自己的認識。依幼兒對「自我」認識的發展階段,大致可分成:認識自己的身體、認識自己的獨特性、認識情緒以及對週遭人、事的認識。而本月份教學主題的設計宗旨,乃偏重協助幼兒認識自己的身體,認識情緒以及對週遭人、事的認識。進而建立正向的自我肯定;並學習也尊重他人,培養良性互動的人際關係。
「長大真好」主題進行以「自我介紹」為開端,讓孩子透過這樣的活動,重新審視自己的五官外貌,以及身體各部位的功能,接著再延伸至生活習慣、自理能力的養成,探究自己的心理層面,讓孩子由外而內,發覺不一樣的自己!以「自我介紹」的活動,進入主題中,讓孩子們大方介紹自己的名字、性別、最喜歡事物…等。
由團體討論活動引導孩子想一想:我們只能看見別人的臉,那如何看到自己的臉呢?我們討論出用鏡子,就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的臉。那臉上有哪些器官呢?除了討論外,我們也透過圖畫的方式,讓孩子們將討論的器官畫在白板上,眼睛、鼻子、嘴巴…等,藉由遊戲和兒歌,加強孩子對五官的熟悉度。孩子熟悉五官的部位後,引導脖子以下的器官名稱及功能,讓孩子對自己的身體,能從頭到腳,做一個串聯的概念。小幼班進行「長大真好」這樣的主題,幼生的學習活動、認識自我、觀察動植物的成長變化,或是獨立的生活自理能力等重點
2007年9月7日 星期五
防震演習
每學期都會安排一至二次的防災演習,這學期排9月7日今天舉行,沒想到凌晨的地牛翻身,新鮮的天搖地動經驗,更加深了孩子們的學習動機。
在今天的"防震演習"活動中,孩子們透過幾次(有事先告知,有無預警)的演練後,也都能井然有序的按照老師的引導, 往預定的方向疏散.希望透過事前的準備與練習.讓孩子遇到危急時能減少恐慌.並將傷害減至最低.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魚寶寶教學活動分享
『魚』這種動物在生活中對孩子來說相當熟悉且容易接觸。但平時餐飲中,有的父母會嫌魚多刺,不好烹調容易有腥味,所以大部分父母會讓孩子吃--「吻仔魚」較多。其實在魚的烹調料理中可以有很多的變化,如:添加水果,不僅可以蓋過魚腥味而且看起來也較美觀。 此次我們報名參加台灣魚食文化推廣協會主辦的---『魚寶寶教室』。事前我們有和孩子談到魚類的營養及好處。有的孩子反應平日在家就很喜歡吃魚,有的則是說魚有好多刺,不喜歡魚。我想孩子喜不喜歡和父母有很大關係,父母喜歡吃各種不同的魚及在烹調上作變化,我想孩子也一定喜歡吃魚。就像我,家中爸爸吃魚常會被魚刺刺到,所以家中就少吃魚。同樣的,長到這麼大,我也不太會吃魚,只要口中有刺一定全部吐出,這時烹調手法及處理就相當重要了。 此次『魚寶寶教室』的教學內容,以探索魚食為樂趣至最終體驗好吃的魚料理為主,讓幼兒透過有趣的動畫、生動的教學、積極參與遊戲過程中,希望能引幼兒對吃魚之興趣,加深吃魚印象,提高孩子對「魚」的接受度,奠定每日吃魚的基礎,進而推廣全體國民之健康觀念。這是台灣魚食文化推廣協會主辦主要的目的。 『魚寶寶教室』的教學一開始有活潑的律動,讓孩子動動身體來引起動機,接著有趣的卡通觀賞以及有獎競賽活動。一連串活動下來孩子不僅相當有興趣且對於『魚』的好處包含: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讓眼睛健康的維他命A、讓身體長高強壯的維他命D、會更聰明的DHA,孩子一下子就記起來了。最後每位參與活動的孩子都可以得到推廣吃魚的小手冊及精美卡通主角玩偶。過程中題目答對最多次,蓋最多印章的孩子,還可以得到精美的--魚寶寶VCD。最後再享用由台灣魚食文化推廣協會提供營養美味的『魚寶寶餐』。此次魚寶寶餐是以「台灣鯛」為主題。將鯛魚烹調成鰻魚的味道,真的很好吃喔!許多孩子將整個便當全部吃光光喔!還直說-----真好吃。 孩子從抽象觀念到實際體驗, 運用律動、卡通、遊戲,讓孩子親身看到、玩到 、吃到,當然也感動到。相信日後孩子對於『魚』會有更深刻的印象及興趣。